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俗稱大甲媽祖廟、大甲媽,主奉天上聖母媽祖,為台灣媽祖信仰的知名廟宇之一。近年來,大甲鎮瀾宮媽祖的遶境進香發展成宗教界的盛會,曾遠赴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大甲媽南下遶境進香活動。

大甲鎮瀾宮歷史沿革: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清雍正8年(西元1730年)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因香火鼎盛,於雍正10年(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區大甲里興建小祠,直到乾隆35(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乾隆52年(西元1778年)重建,才被載於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場面浩大,追隨的信眾無數,各地廟宇均有迎媽祖的慶祝活動。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進香相傳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主要是為了要增添神像的靈氣。每次進香的人數之龐大,規模之壯觀,仍是受到海內的學術界和大眾傳播界的重視與研究。

相傳,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莆田湄洲人林永興向湄洲媽祖祖廟分靈一尊天上聖母神像香火移民來臺,於大甲定居,原本供奉在林家,清雍正十年(1732年)信眾紛紛參拜,經林永興同意,地方士紳為之建祠奉祀。乾隆卅五年(1770年)改建,名曰「天后宮」。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載於臺灣府淡水廳文獻中。由大甲分司宗覲庭、進士陳峰毫、士紳連崑山、平埔族原住民頭目巧化龍等著名檀越,屢次重建,擴大廟宇,以天后能鎮海安瀾(因為以前廟前1、200公尺就是大海),改稱為「鎮瀾宮」。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每年農曆三月,來自各地的十餘萬信徒組成聲勢浩大的進香隊伍,以大甲鎮瀾宮為出發點,在九天八夜中徒步至南部來回。早期進香目的地是湄洲,日治時期改為北港朝天宮。1988年因媒體報導稱為「大甲媽祖回娘家」而引發爭議,此後改至新港奉天宮迄今。
遶境隊伍跨越台灣中部沿海四縣市(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經過廿一個鄉鎮市區,八十餘座廟宇,跋涉三百三十公里路(現今已超過一百多座廟宇,跋涉超過三百四十多公里路程,每年都在增加)。2010年擴大舉辦為九天八夜徒步遶境進香,分別駐駕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新港奉天宮、西螺福興宮、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最後回駕大甲鎮瀾宮。
每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日子並不固定,都是在當年的元宵節舉行「筊筶典禮」擲筊決定遶境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在整個遶境活動中,依照傳統舉行獻敬禮儀。遶境進香中包含了重要的十大典禮,包括筊筶、豎旗、祈安、上轎、起駕、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及安座,每一項典禮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地點及時間虔誠行禮。

 

臺灣的媽祖傳說:

臺灣的媽祖傳說,大概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二次大戰期間,盟軍丟兩顆炸彈在大甲街上,一顆炸燬火車站一帶;一顆未爆彈落在媽祖廟旁的市場邊,當時鎮殿媽祖的雙手是張開的,民間流傳是鎮殿媽祖顯靈接砲彈,才使鎮瀾宮城內一帶沒有受到炸彈損傷。另外,朴子配天宮也有同樣的故事,二戰期間盟軍丟了一顆飛彈在朴子街上水塔附近,配天宮媽祖用裙擺將飛彈接住丟入朴子溪中,使得朴子街免受戰火的波及。雲林西螺、彰化縣埤頭合興宮、東螺開基祖廟北斗奠安宮、屏東縣萬丹萬惠宮、台南市鹽水護庇宮也有相似的傳說。

 

資料來源:

https://goo.gl/ZMH5hu

https://goo.gl/pAi169

http://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33&jid=963